“中国制造”创造了奇迹,“中国再制造”能否书写同样的传奇?再制造是循环经济“再利用”的高级形式。通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、工程机械、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,再制造产品在同于甚至优于新品质量和性能的基础之上,可节能60%,节材70%,节约成本50%,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%以上。发展再制造,不仅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义重大,更是推动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升级、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。我国再制造产业已开始走出概念,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发展景象。
政策:围绕产业 全面优化
2008年,国家发改委审批了东风康明斯、潍柴动力等14家企业作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;2009年,工信部选定了35家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作为首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;2010年,国家发改委、科技部等11个部委发布了《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》;2011年,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把“再制造产业化”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。同年9月,国家发改委下发《关于深化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将扩大再制造产品种类和试点范围,并且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加快编制《再制造产品目录》……
我国不断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、完善相关法规及经济政策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、培养人才等方面给予再制造产业强有力的保障,创造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。“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优化针对再制造企业的财税政策,毕竟现在多数再制造企业的投入还是相当大的。此外,消费者补贴政策也能帮助培育市场。”葛红说。
目前,行业协会在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。易新乾介绍,一方面,行业协会将国家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政策、程序介绍给企业,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向;另一方面,就企业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,行业协会也能帮助他们寻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帮助,令产学研的结合更为畅通。
“在各方支持下,企业也应强化责任”,易新乾感慨,“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深刻认识这个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。”